2025年上半年,铁路器材领域在技术创新、投资建设、客货运量增长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
作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,CR450试验时速达450公里,运营时速400公里,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持续领跑。其“大脑”(网络控制系统)数据传输速度提升60倍,响应突发状况仅需0.3秒;“心脏”(牵引电机)效率达96%,较国际同类产品高2个百分点。此外,车身减重10%、能耗降低20%,重新定义了世界高铁技术标杆。
智能运维与绿色技术突破
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:沪宁城际铁路无锡东站部署的装置将列车刹车电能高效回收,反馈至电网或供站内设备使用,推动高铁“绿意盎然”。
“和行”轨道交通大模型:和利时依托大数据、AI等技术,实现设备智能化运维,提升可靠性并降低维护成本,为全球轨道交通提供智能解决方案。
地质勘察与票务系统革新
“天空地井”综合勘察系统:通过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、地面传感器与井下探测协同,实现地质灾害毫米级预警、三维场景厘米级建模,大幅压缩铁路建设成本与周期。
电子客票跨国应用:区块链技术加密共享票务数据,AI支持多语种服务,打破跨国旅行壁垒,促进国际旅游与商务往来。
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
2025年上半年,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9亿元,同比增长5.5%,投产新线301公里。其中,环塔克拉玛干铁路网建设带动当地钢铁需求增长18%,直接催生30余个物流园区;沪渝蓉沿江高铁拉动沿线工程机械采购量提升25%,形成“一条高铁带活一片产业”的格局。
重点工程推动器材迭代
川藏铁路等战略工程:中西部铁路网密度较2012年提升80%,支撑西部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.2个百分点。
出疆入藏通道建设:国铁集团计划2025年完成基建投资5900亿元,投产新线3500公里(高铁占比超70%),重点投向战略要道,推动器材向高寒、高温、沙漠等复杂环境适配升级。
三、客货运量增长凸显器材效能
客运量稳步提升
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2.36亿人,同比增长6.7%,其中动车组发送16.64亿人,占比74.6%。6月份单月旅客发送量达3.73亿人,同比增长3.6%。高铁“1小时通勤圈”“3小时生活圈”成为现实,CR450等新型列车投入运营后,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。
货运量保持韧性
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货运发送量25.58亿吨,同比增长1.8%;货运周转量17674.60亿吨公里,同比增长1.2%。煤炭、集装箱等重点物资运输畅通有序,铁路器材在高效物流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四、国际影响力扩展器材标准输出
雅万高铁与中吉乌铁路
雅万高铁:采用中国CTCS-3级列控系统,使雅加达至万隆旅行时间从3.5小时缩短至40分钟,累计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,成为中国高铁全产业链出海标杆。
中吉乌铁路:引入中国技术标准,攻克中亚复杂地质条件施工难题,将中欧陆路运输距离缩短900公里,推动中国器材标准走向全球。
国际展会展示中国方案
在2025年泰国亚太铁路展上,和利时展示ETCS-2级列控系统、高铁ATO自动驾驶系统等全套解决方案,吸引全球关注。其云信号系统、基于车车通信的信号系统等技术,为不同场景提供高效、智能的列车运行控制方案。
五、区域协同与民生改善并重
区域经济潜能激活
成渝地区:成达万高铁与渝湘高铁构成“十字形”骨架,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.8万亿元。
粤港澳大湾区:深茂铁路与广湛高铁形成“滨海走廊”,带动沿海经济带GDP增长贡献率提升至37%。
民生温度持续提升
中老铁路:国际旅客列车开通后,云南磨憨口岸民宿数量两年增长300%,当地居民人均月收入从2800元跃升至6500元。
兰新高铁:新疆哈密的哈密瓜通过冷链专列48小时直达上海,助力农产品高效流通。